蝶变志愿

当前位置: 蝶变志愿 > 资讯 > 正文

2021年广东着力建设双一流高校名单

2021-11-18 15:01:58文/岳春阳

广东推动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水平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范围。

2021年广东着力建设双一流高校名单

广东省深入实施“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

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整合优势资源,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对进入国家“双一流”计划的高校予以持续支持;推动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水平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范围。深入实施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高校振兴计划和特色高校提升计划,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升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相匹配、优势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打造若干全面支撑全省“双十”产业集群的重点学科群。加快构建高校分类分层发展体系,建立健全分类指导、分类发展、分类评估机制。

专栏10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

1.着力建设“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到2022年,力争新增1—2所高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范围,牵头建设1—2个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产出一批高水平、原创性、具有高学术价值和重要社会影响、引领我省乃至国家发展的科研成果。到2025年,12—15所高水平大学稳居全国前列,若干学科居于国内领先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2.推进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高校振兴。到2022年,实现地市本科高校(校区)全覆盖,新增1—2所高校达到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要求;打造一批支撑当地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签订技术转让合同的数量和金额实现增加。到2025年,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高校办学条件和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力争新增2—3所高校达到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要求,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签订技术转让合同的数量和金额较2020年增长20%以上。

3.强化特色高校建设。到2022年,高校优势特色更加鲜明,整体实力和国内竞争力明显增强,主要办学指标排名在国内同类院校中明显提升,服务特色行业和产业发展能力明显提高;打造一批国内一流特色学科;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专业认证数量实现增加,专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到2025年,高校优势特色突显,整体实力和国内竞争力显著提升,新增1—2所高校达到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要求,若干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列。

实施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坚持“以本为本”7,推进“四个回归”8,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9。加强新工科建设,稳步提升理工科专业占比,紧密结合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升级改造传统理工科专业,促进专业交叉融合,拓展新的工科专业和专业方向,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加强新医科建设,以大健康理念为引领,优化卫生健康院校、专业、层次布局,探索开展“医学+X”跨学科专业试点,建设一批高水平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医药学院,分类培养高素质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卫生健康。

7“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

8“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

9“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卓越医生教育、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卓越教师、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人才。加强新农科建设,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产学研协作,深化农科教结合,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涉农专业,建设一批适应农林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涉农新专业,培养懂农业、兴农村、富农民的一流农林人才。加强新文科建设,注重文理交叉,探索在传统文科的基础上进行学科重组,聚焦新专业、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培养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加强新师范建设,精准对接我省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需求,优化师范生培养工作布局,实施师德养成教育工程,改革师范生招生制度,实施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计划,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加强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推动创建国家级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和教师教育实践基地,打造师范院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的发展共同体,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师队伍。实施一流专业建设计划,遴选一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师范等示范性专业;开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三级专业认证,大力推动工程教育认证、医学专业认证、师范类专业认证等工作。实施一流课程建设计划,遴选一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健全常态化质量保障体系,形成数据动态监测、定期评估、专项督导“三位一体”新型评价制度。完善部门协同、行业合作的人才需求预测与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优化机制。

专栏11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1.实施一流专业建设计划。建设4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6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300个左右省级特色(重点)专业,200个左右专业通过国内或国际权威组织专业认证,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及国际竞争力。

2.实施一流课程建设计划。新建500门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000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500门左右省级系列在线开放课程。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将课程思政要求内化到一流课程建设、遴选、评价全过程,分年度遴选10所左右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示范高校、10个左右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00个左右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500门左右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00个左右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堂。

3.实施一流人才培养平台建设计划。建设500个左右高水平教学实验平台、校企联合实验室、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等。瞄准“双十”产业集群需求,建设100个左右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达到50个左右。联合行业领军企业,建设10个左右省级未来技术学院。建设10个左右高水平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和中医药学院。推进11个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300个左右省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建设。

4.实施一流教学资源推广应用计划。依托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开发建设面向粤港澳全体高校、自主运营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引进、建设上线1000门左右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扩大国家级、省级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应用。评选300项左右省级教学成果,选树100名左右本科高校教学名师并开设名师讲堂系列活动,推广优秀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提升全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水平。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分类培养体系,加强对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和系统科研训练,深化科教融合,着力提升分析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能力;坚持以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发展水平或解决行业产业技术问题的能力。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依托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高水平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项目,支持研究生深度参与产学研合作。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校内与校外导师有机结合的“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导师指导能力,健全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机制;优化研究生培养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完善学位论文评审、抽检制度和研究生淘汰分流制度。

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组织和支持瞄准若干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快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瞄准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与高端制造、生命健康、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的攻关创新,突破一批“卡脖子”的核心、关键和共性技术,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围绕广东经济发展面临重大问题,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鼓励开展政策研究,加快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完善高校科研创新平台体系,引导鼓励高校牵头承担和深度融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推进高校新型特色智库建设。构建新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强化高校内部人才、学科、科研的协同以及高校与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协同,实现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高校科技安全制度体系建设,强化学风建设,营造有利于自由探索、催生重大科学发现的机制和文化。

增强服务发展能力。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和人才优势,主动融入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有效支撑“双十”产业集群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利用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资源,构建“高校+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企业”的科技成果全链转化体系,推进高校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建设,支持高校建立健全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机构,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到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或开展联合攻关,支持高校科研人员创新创业。进一步完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健全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机制,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和效率。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改革科研评价制度,促进高校科技与经济、现实生产力及产业对接,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

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对标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创新中心,鼓励和支持高校共建共享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科技资源和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围绕若干前沿战略领域,联合港澳高校组织实施一批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及平台合作,重点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精准医学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支持高校牵头或参与省实验室建设和在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协同港澳高校布局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实验室建设,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创新粤港澳基础科学研究合作体制机制,畅通资金跨境拨付渠道,推动科研经费跨境便利使用。推进高校科研仪器设备通关便利,加速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科学数据等创新资源互联互通与开放共享。支持大湾区高校和地方政府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基地。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 资讯 更多内容